军事频道> 深度评论

中国舰载预警机最新进展:已完成全机落震试验 雷达型号公开

  众所周知,设计舰载机很难,设计预警机也很难,舰载和预警加在一起就难上加难了。截止到目前,全世界只有美国成功研制装备了舰载预警机。中国已经拥有了歼-15舰载机和空警500之类的岸基预警机,但要发展航母事业,就必须填补舰载预警机这块空白。

  国产舰载预警机设想图

  近日航空工业一飞院传来好消息,2018年12月13日,国内第一个全机落震试验顺利通过验收,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该技术方法的国家。外界普遍分析认为,进行该试验的正是国产舰载预警机项目。

  研制舰载预警机首先要突破的是机体平台技术,主要有总体和气动、结构强度、动力系统三大难关。首先在总体和气动方面,中国数年前已经研制了“舰载预-01(JZY-01)”技术验证机,在全机总体布局和机载设备布置方面进行了摸索,进行了大量风洞测试。

  JZY-01

  左边是美国E-2C,右边是中国某舰载预研究方案,都是4面垂尾设计

  中国还制造了舰机匹配模型,安放在武汉电磁兼容研究平台(也就是所谓的“水泥航母”)上进行测试。动力系统方面,中国也拥有5300马力的“涡桨-6C”发动机,与美国E-2D上T-56A-427涡桨发动机马力相当。目前中国还在研制更为紧凑的7000马力级涡桨发动机,未来也可以用于舰载预和舰载运平台。

  武汉“水泥航母”电磁兼容和调度测试平台,舰载预的试验模型(图片来源见水印)

  但在结构强度方面,舰载预警机面临了更多挑战。舰载机着舰没有拉飘的过程,着舰瞬间下降率高达7米/每秒,是岸基飞机的2-3倍,冲击载荷非常大,被称为是“坠毁式降落”。舰载预警机的机体平台类似中轻型运输机,承力框架结构、受力传递路径、载荷分配等方面跟歼-15战斗机完全不一样。也就是说,舰载预警机结构设计面临一个“没有经验、没有参照、没有基础”的“三无”情况,必须从零开始。

  【动图】美国F-35C舰载战斗机全机落震试验

  重重砸在地上,机体弹跳起来。瞬间记录下各种受力参数

  不过这难不倒中国科研人员。技术团队改变过去依靠经验公式的设计模式,而是大胆摸索出一套以仿真分析为主的全新设计手段,经过无数遍的探索,终于掌握了新飞机载荷仿真的方法,为设计提供了数据参考。

  但光靠仿真分析数据还是不够说服力的,必须依靠试验来证明。也就是说,要把飞机结构完全制造出来,并整体“摔”到地上,测试受力和变形情况,这就是全机落震试验,这个试验也一样只有美国做过。中国科研人员再次发挥聪明才智,由2015年开始设计试验方案,并最终于2018年12月完成舰载预警机平台的全机落震试验,验证了机体结构和起落架设计。最宝贵的是,这套试验技术今后还可以用于研发新型隐身舰载战斗机、舰载教练机、舰载无人攻击机,加快舰载机的发展进程。

  在雷达和航电部分,中国也已经为舰载预警机准备妥当。2018年珠海航展上,中国公布了KLC-7型机载预警雷达。KLC-7采用双面有源相控阵天线、背对背布置,辅助以机械旋转支架,形成“电扫 机扫”组合方式,实现360度全向覆盖。必要时,该雷达也可以停止旋转固定指向,实时精确凝视某个高威胁方向,为舰载机提供更精确的引导信息。考虑到KLC-7是出口版本,可以推测国产舰载预警机的雷达会更加先进,已经达到美国最新E-2D舰载预警机所采用的AN/APY-9雷达的整体性能水平。

  KLC-7机载相控阵预警雷达

  综合已公开信息可以推测,国产舰载预警机已经进入了最后的详细设计阶段,全力攻关各项关键技术,制造第一架试飞用原型机指日可待。等到安装弹射器的国产下一代航母服役时,舰载预也很可能同步服役,给中国航母编队战斗力带来飞跃性的提高。(文/妹子杨)

  网友制作的CG图,注意60001的编号。鸣谢原作者

声明: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,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,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。联系方式:shzixun@online.sh.cn

本文来源:烽火君 作者:烽火君 责任编辑:点点

©1996-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
许可证编号: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[2017]6486-491号

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